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的日子里,我随全国政协考察团又一次来到了我国农村大包干的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第一次访问小岗村是在四年前,那一次是随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一道去的。
四年过去了。小岗村的泥泞村道已变成了宽敞的水泥大道。写有“凤阳县小岗村”六个大字的牌坊仍然矗立在小岗村头,从牌坊延伸进村的这条水泥大道是小岗的兄弟村张家港市长江村帮助修建的,并被命名为“友谊大道”。
车过牌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的自来水塔,如今,小岗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接着见到的是一座标致的楼房,大门口红色门墙上写着“凤阳县小岗宝洁希望小学”几个醒目的大字,白色马赛克装饰的校舍设计新颖,在初冬的阳光下如同一朵盛开的玉兰花。据介绍,这座小学是全村最好的房子,也是全县最好的小学。
全村农户的房屋外墙都用白色涂料粉刷一新,每家都安装了有线电视,修建了卫生厕所。小岗村确实变了样,已经有了淮河平原上新型农村的气魄。
车在“小岗村大包干20年展览室”前停下。展室不大,但却记载了小岗村人20年前冒着坐牢的危险,带头冲破传统势力的束缚,搞起包产到户(大包干)的动人事迹。那是1978年10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在当时的生产队长严俊昌、副队长严宏昌的牵头下,秘密在严立华家集会,商定实行大包干,当场立下字据,字据写着,如果其中有人被抓走坐牢,其他人则把他的子女抚养到18岁。18个人都在字据上写上了名字,按有鲜血的手印。1998年9月22日江泽民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时,就站在这张字据前逐字逐句念了一遍,连声称赞写得好,简单明确。
离开展室,我们在村委会会议室又见到了严俊昌,他今年57岁,比四年前头上多了一些白发,仍然穿着一身洗旧了的中山装,朴实、敦厚、谦和。他说:“20年前小岗村搞大包干是逼出来的。不走这条路,我们都会饿死。从1958年以来,全村饿死了67人,死绝了6户,没有一个没有外出讨过饭的。”讲到这里,严俊昌的眼眶里冒出了泪花。他接着说:“78年搞大包干后,不久党就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出来主持工作,我们搞的大包干就受到了党中央,省委书记万里同志和各个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头一年,粮食产量就到了18万斤,是过去15年的总和。”
20年来,小岗村的人均年收入从22元增加到2500元,增长了22倍。四年前的人均年收入1400元,到现在又增长了近一倍。如今,小岗村一共有90户农家,373口人,家家都住上了瓦房。我在几户农家看了一下,堂屋里堆得最多的是粮食,一口袋一口袋堆在一起,象座小山。电视、冰箱家家都有,20年前的18户大包干人,如今健在的还有14户,家家都装上了程控电话。
严俊昌说:“小岗村20年来的变化是巨大的,说明党中央的政策好,给我们指引了一条改革的道路。但是,小岗村和先进村比起来,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1998年11月26日,小岗村进行头一次民主选举,259名选民以无记名、差额选举的方式,选出了新的村委会领导人。投票前候选人都发表了竞选演说。结果,当年大包干的另一名带头人、48岁的严宏昌以137票当选。严俊昌被任命为小溪河镇农经委主任。
严宏昌年富力强,有开拓精神,他在座谈会上说:“我们要解放思想,走出去,引资引人,发展养殖业、乡镇企业,开拓改革之路,团结一致,把小岗村的经济搞上去,再创一次小岗村的辉煌。”
最使小岗村人难忘的是江总书记亲临视察的动人情景。如今,他们把这些珍贵的镜头剪辑成一部录相片,题为《江总书记来到小岗村》。他们以江总书记的视察为动力,为小岗村再创辉煌,埋头苦干。